一是打好“黨建牌”,構建鄉村治理發展網。將13個村(居)民小組劃分為35個黨員責任區,實行網格化管理,支部委員和黨小組組長擔任網絡員。推進13個村(社區)黨組織規范化標準化建設,健全完善95個村(社)村規民約,成立村民議事會、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,充分發揮“一約四會”作用,發揮好農村老黨員、老軍人、老模范等新鄉賢作用,形成鄉村治理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。
二是打好“法治牌”,畫好鄉村治理同心圓。深入推進“大事、小事、私事”三事分流,落實三治并舉,完成普安、裕華、勝利和萬井等4個村“三治結合”民主法治村申報,投資6.7萬元建成新生法治文化廣場,培養選派“法律明白人”39名,配備13個村(社區)“法治副主任”,加大反詐、禁毒等宣傳力度,開展流動文化進村演出26場,進村服務32場,切實提升基層民主法治建設,營造辦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。
三是打好“智慧牌”,激發鄉村治理新動力。啟動“數字鄉村”建設項目,投資24.4萬元建成一個指揮中心、四個平臺,配套安裝“智慧大喇叭”,基本實現農村主干道全覆蓋,為留守老人發放居家養老手機50臺,推動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向村(社區)延伸,實現網上養老、低保、醫療、教育等惠民政策信息公示公開,著手解決城鄉“數字鴻溝”問題,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